中国改革

陶然:中国土地改革路径还需明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然: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一些土地改革信号,包括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但若不允许买卖,银行不会有积极性,小农户利益还将受损。

每年1月中国在中央政策层面公布的一号文件都会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年度农业、农村政策执行或调整的最重要依据。2014年也不例外,但今年的文件中还有一个更受关注的信号——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推动。

2014年的中共一号文件对此发出信号主要是三点,第一项是耕地保护的红线仍强调“严守”,包括在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第二项是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第三项是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而后者,则为国内媒体视为代表土地改革方向的重要信号放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正在摸索起步,农民手中的土地能够买卖进入市场,进而增加土地的供给抵冲中国国人无不关心的房价高企的压力?FT中文网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陶然。

但陶然教授给出的解读,似乎没有媒体期待的那么直接和乐观。

中国粮食安全不能靠简单设耕地红线

在谈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的表述时,陶然表示,粮食安全并不完全是、甚至不应该主要是简单地保“耕地红线”的问题。

根据最新的数据,中国目前的实际耕地面积比原来大家知道的要多出将近两亿亩,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费之前,“因为少交税费的冲动,村集体和农民往往选择少报地”,随着农业税取消,甚至种粮补贴,这些少报的情况才慢慢扭转,根据2009年完成,2013年底最终公布的“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目前全国耕地总面积已达20.3亿亩,比原来多出来大约2亿亩。当然,其中,有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6471万亩位于25度以上陡坡。因此,这将近1.5亿亩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而中国的实际耕地比原来公布的要多出10%以上,确是不争的事实。

陶然指出,“因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分配土地一般要进行好坏搭配、远近搭配,中国不少农区的农地是相当破碎的,大致估计,包括田埂、农田中未利用土地在内的面积大约还有既有耕地面积的5%-10%,也就是说,如果科学地进行土地整理,中国最后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应该可以比现有20.3亿亩还多出5%-10%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经过有效的农地整理,实际上也就可以强化包括新增耕地在内的所有耕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不仅能够增加耕地的数量,也能提升耕地的质量,为未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奠定基础”。

中国的耕地红线制度最早是在2006年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上提出的,2009年正式作为中央的政策实施。最初设计是“为了保护粮食安全,同时防止地方政府过多地占用耕地。”但这些年来耕地红线18亿亩的线一直没有变化,主要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测量知识不够全面,保守估计18亿亩”,所以这个数据没有太大的变化,陶然说,但基于对目前土地生产能力的科学估计和计算,“耕地红线是否是18亿亩,应该是一个可以进一步学术研究乃至公共政策辩论的问题”,因为划定红线本身并不应该是制定政策的目的,更关键的是如何在适当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情况下,基本保证国内的粮食安全问题。

您已阅读25%(1317字),剩余75%(39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