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

中国政府需摆脱“危机斗士”角色

FT中文网编辑冯涛:有人将2013年视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元年。但此时也是旧的发展模式积累的风险最有可能爆发的时期,昔日的“危机斗士”角色显然已不再适用 。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日前表示,个人和机构不要再做“危机斗士”,而是成为“具有主动性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者”,认识危机并为危机做好准备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这句话对2013年的中国更具独特的意义,中国政府需要从“被动地”应对危机,转向“主动地”防范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干预措施,最为典型的即是2009年“四万亿”,这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中国在上述危机中并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由此中国政府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成功的“危机斗士”。

有人将2013年视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元年。30年前改革开放,让中国面貌焕然一新,30年后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但机会与风险总是共存的,在改革期尤其如此,中国新一轮改革已经启动,近两日争议多年的户籍和铁路改革已有启动迹象,国资改革也在上海率先有了动静。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轮改革车轮驶入的是深水区,光靠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中国决策者而言,过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逐步消失,GDP增长潜力已经降到8%以下,中国经济能否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完全取决于其发展方式能否成功转型。但此时也是旧的发展模式积累的风险最有可能爆发的时期,因此决策者们亟需强化主动的风险管理意识,昔日的“危机斗士”的角色在中国下阶段的改革中显然已经不再适用 。

首先,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十分严重。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现了超常的信贷扩张。政府、企业、居民的债务占GDP比重近200%。中国官方数据表明,中央财政债务占GDP近16%,但如果把地方政府基础设施贷款、以及各式各样的其它负债考虑在内的话,中国国家债务占GDP的比例实际上早已超过50%甚至更高。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占政府总债务的比重从2008年的47%跳至55%,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自此成为政府债务的主导力量。

您已阅读24%(788字),剩余76%(245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