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风格转型需谨慎

FT中文网撰稿人张立伟:2013年,中国外交更加主动,但北京应该管束好民族主义与军事鹰派。中国要成为负责任大国,国民也应在受害者心态与过度自负间找到平衡。

近期中国外交大出风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被欧洲视为“向中国叩头”,至今的屈辱感还在英国的媒体上荡漾,而拜登在北京最终也默认了引起美国强烈反应的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将夹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政局不稳的情况下访华视为中国影响力上升的一个标志,中国向乌克兰承诺提供核安全保护。

今年以来,中国外交风格正在转变,西方都在惊呼中国在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时直截了当的强硬,他们在媒体上表达了对这种趋势的不安,欧洲抱怨对华政策四分五裂,美国人则焦虑找不到对付中国反击的办法。他们长期习惯了一个中庸甚至有些“忍辱负重”的中国。实际上,来自美国军事迫近的压力以及日、菲等国的领土冲突,是刺激中国转而趋硬的外部因素,世界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受到挑衅的大国还手感到惊讶,狮子总有醒来的时候。

但中国新领导人不会将自己的国际名声与国内权威建立在紧张的对外政策上,外交风格的转变不是脱离现实的个人抉择,尽管与领袖的个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此前的外交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在韬光养晦政策下,中国的外交不分敌友,以少惹事为前提,但是这种毫无原则的政策并不能带来尊重,在南海争端上就看得出来。当中国的力量已经壮大到可能挑战现存大国的程度,没有温度的外交会让人难以猜测真实意图,被视为一种不确定的威胁。因此,中国必须变得可预期才能赢得信任。

您已阅读22%(564字),剩余78%(19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