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为保障房正名

中国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陈杰:“保障房”字面上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目标,但并不反映现实运作中的本质特征,“公共住房”的说法更为严谨。

自从2010年初中国总理温家宝宣布年内58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2011年又大幅加码到要求当年开工1000万套、2011-2015的五年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保障房”一直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到底什么是“保障房”,至今没有清晰的定论。

在中国官方文件和媒体中都默认“保障房”是那些由提供和分配上由政府主导、目标是解决特定人群——一般认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特殊住房。另外,根据研究,先有“住房保障”这个说法,后有“保障房”这词。但在学界,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研究者一直对“保障房”或“住房保障”一词深感困惑。

“保障房”缺乏国际对应

其实,在国际文献中很难为“保障房”或“住房保障”找到一个合适的对应词汇。相关官员和学者在国际交流中经常为此难堪。最常见的官方翻译是,security housing或housing security,估计让外国人不知所云,因为在英文中这些词汇的字面含义是“住房安全”。有些国内媒体和文献把住房保障翻译成housing insurance,则更加离谱,这是住房保险的意思。还有翻译成housing guarantee,也是不准确的,这是住房担保的含义,一般用在贷款方面。

您已阅读24%(514字),剩余76%(167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