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告别负利率

中国农业银行袁江:周小川在“两会”承认货币政策调整滞后于CPI变动,阶段性负利率难以避免。伴随CPI回落,负利率时代结束,目前应推进利率市场化。

2月真实利率终归正值,当月中国的CPI超预期回落至3.2%,低于同期基准利率0.3个百分点,由此也宣告持续近两年的负利率时代正式结束。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在微观个体决策和宏观资源配置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持续存在的负利率危害甚广,目前只有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才能让真实利率代表广大公众存款人的根本利益,代表企业的最优投资决策水平,代表中国金融体系的前进方向。

利率是一国金融力量的综合反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曾宣称,“利率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智力和道德力量越强大,其利率水平越低下”。美国经济学家悉尼•霍墨在其经典巨著《利率史》中进一步认为,如果用“金融力量”取代“道德力量”,用“科技水平”来取代“文化水平”,那么庞巴维克的表述会更具时代准确性。他追溯了从1960年代到远古时期几千年的利率史,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致的数据考证不由自主地引导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在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时代,一国的利率水平才会随着该国风险溢价的降低而逐步回落;而战争、革命和暴力只会无限地增加系统性风险,进而推高市场资金价格。

显然将一国利率水平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简单地划等号也不合适。众所周知,中美两国金融力量相差悬殊。但对比两国利率水平,我们却发现目前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均在10%以上,远高于相同期限的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由此得出美国金融力量弱于中国的结论肯定会贻笑大方。难道是庞巴维克的观点存在谬误?也不是。问题在于我们忽略了上述论断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即他们所说的利率是自由市场利率,而非人为控制利率。中国目前实行“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制度安排,官方利率水平难以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价格。假如参照中国江浙地区普通民间借贷20%左右的年率水平,或许会使我们对当下中国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产生更为准确的认知。

您已阅读31%(785字),剩余69%(171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