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

航运业近期无起色

各国船东在航运繁荣时期订造的新船,已经或正在大批交付,投入航运市场。运力过剩意味着航运业还要继续依靠微薄收入,但这对世界贸易可能是好事。

2004年5月,比利时安特卫普港一个刮着大风的角落开始出现一个驳船长队。海峡上游的码头正忙着处理意外飙升的中国输欧商品,已几乎没有任何富余吞吐能力。到了7月,驳船运营商不仅延迟向客户交付集装箱,而且为了应对延迟交货的可观额外成本,还要向客户收取拥堵附加费。

当时,中国融入全球经济———这是过去10年最为重要的经济趋势——正开始推高运输成本,而世界尚未准备好应对这一挑战。比利时港口的这一幕在全世界重演,从美国西海岸到澳大利亚东海岸,甚至迪拜现代的大型港口杰贝阿里港,都在艰难应对海运贸易的突然增加。根据总部位于伦敦的船舶经纪商Clarksons的数据,2002年至2011年,全球使用集装箱装运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数量每年增长50%。

然而,直到现在,即8年后,海运贸易量飙升的最深远影响才显现出来。海运贸易给集装箱运货船、干散货船以及油轮带来的盈利大增,鼓励很多船东一窝蜂订购船舶,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实际可能达到的需求量。大量船舶已在2011年(或将于2012年)交货,投入增速远低于繁荣顶峰时期的航运市场。根据总部位于伦敦的船舶经纪商Braemar Seascope的数据,仅2011年一年,好望角型(Capesize)干散货船(吨位最大的船型)的总交付量预期将达到220艘,使全球船队运力增加近21%。2012年,还有230艘将交付给船东。

其影响范围将远远超越该行业本身。在航运公司估计达到4500亿美元的债务中,许多敞口最大的银行位于遭受危机打击的欧洲。私人投资者正受到比以往几次航运危机更为沉重的打击。该行业未来的关键投资可能产生变数。

然而,进口商、出口商以及不堪重负的消费者,可能会在这些阴云背后发现一缕阳光;他们有望在今后多年获益于近乎可忽略不计的运输成本。

由于运力过剩,航运业三大板块——油轮、集装箱运货船和干散货船——2011年都至少有一部分时间难以弥补运营成本。有很长时期,吨位最大的常用油轮——超大型油轮(VLCC)——每日进账不到1万美元,而运营成本一般超过2万美元。2011年第三季度,全球最大集装箱班轮公司马士基(Maersk Line)净亏损3.22亿美元。尽管干散货船的运价目前能够弥补成本,但一些运营商仍似乎难以履行偿债义务。

您已阅读25%(931字),剩余75%(28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