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

欧元区走向“大萧条”?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秦源:大萧条多数成因亦可在欧元区困境中看到。从历史经验看,用可承受的损失去规避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近期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从欧盟领导人峰会推出所谓“解决方案”后,法国等核心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德国国债拍卖不顺、欧元区内美元流动性吃紧等情况出现,意味着欧债危机已经从最初希腊偿付能力危机、数国流动性危机演变成了“欧元危机”。对9号召开的欧盟峰会,市场乐观预期是就加强财政纪律达成一致后通过对问题国家的救助方案。欧元区的问题,已不再仅仅是多个问题国家债务危机而是欧元未来是否会存在或以何种面目存在的问题。

欧元危机应当属于是一种“非典型”货币危机。传统的货币危机往往发生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家,因其货币币值不能保持稳定,而受到该国内外投资者的卖空。但该国货币是否会持续存在本身不会受到质疑,因此传统货币危机对一国实体经济的直接打击往往局限于对外经济部门,对内经济部门所受到的影响多属于间接性的。与之不同,“欧元危机”是欧元本身的不确定性所致,这将不仅直接影响对外经济部门,也同时直接影响对内经济部门。当所有经济微观个体对未来将使用何种货币计价产生恐慌时,其通缩效应将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危机。欧元区是否会陷入“大萧条”已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

“大萧条”通常特指1929-1933年的那场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关于为何会出现“大萧条”,经济学家事后给出了很多解释。其中最著名的两个解释是弗里德曼的“原因只有一个: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和萨缪尔森的“那是一系列偶然事件造成的”。

您已阅读23%(588字),剩余77%(197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