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高铁没有“脱轨”

野村证券侯延琨:在中国劳动力成本还偏低之际,大规模建造高铁是明智之举。三五年后,随着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高铁造价可能会比今天高出一倍。

自今年2月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贪污腐败被“双规”以来,关于高铁的负面报道喧嚣而至,从低上座率到高票价,从刘志军的私生活到铁道部官员的腐败无能,从“中华之星”的陨落到现运行高铁的安全隐患。前几日,财经网援引原铁道部高官的话,称中国高铁“时速达350公里/380公里”是不顾安全系数的造假。而这两个月,“南车”、“北车”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节节败退,自高峰跌了约40%。一时间,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高达二万亿人民币的高铁投资,几乎被批得一无是处。

中国高铁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缺失在所难免。但笔者认为,不必“一棍子打死”,这个行业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其它行业的借鉴意义,需要冷静而客观地加以分析。

首先,若是仔细梳理各行各业,中国可以理直气壮宣称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行业,高铁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强国方针,在高铁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成功经验值得其它行业学习借鉴。

中国的高铁技术源自于国际竞争对手(CRH1源自庞巴迪,CRH2源自川崎,CRH3源自西门子,CRH5源自阿尔斯通),至今在外观上还有些神似。的确,中国高铁的成就是站在国际竞争对手的肩膀上取得的,但中国已经从国际高铁巨头手里买下了几乎所有的专利。中国铁道部凭借高超的谈判艺术,让国际高铁“四巨头”不仅将最先进的高铁技术专利(200公里/小时和300公里/小时)卖给了中国,并向中国传授了一定的制造工艺。虽然国内外媒体不时对中国高铁的专利问题提出质疑,但是国际高铁巨头们却始终保持沉默,这说明中国的高铁技术出口国际市场时,专利应该不是问题。

您已阅读26%(663字),剩余74%(188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