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者

向新加坡学汇改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新加坡采取盯住一篮子货币、以贸易权重加权的爬行汇率机制。中国央行改革人民币的汇率时可以借鉴。

上周日,是人民币重启汇改一周年的日子。2010年6月19日,中国央行选择在周末发出通知,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通知本身很简短,似乎也没有涉及任何有关“升值”的敏感字眼,甚至在这份通知出台后的几天之内,市场仍然对人民币是否重启升值步伐有所争议,但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逐步加大。市场终于确认,人民币再次开始了升值的步伐。

盯住一篮子货币

一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大约为5.4%,这与2005年-2008年的人民币首度升值时的年平均升值大致相同。从表象上来看,人民币似乎“重复”此前的故事,但中国央行真的只是在“老调重弹”么?

事实上,市场交易者已经开始发现,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有了一些参照物,比如说隔夜的非美货币的表现。一旦隔夜非美货币出现大跌,第二天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也会出现一定的下跌。

实证研究也表明,人民币兑美元的市场汇率,与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预示值”(implied rate)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笔者的测算表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过去的一年中高达90%,这意味着人民币的汇率的确在参照某个标的物进行波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波动开始显得较有规律和遵循大多数货币波动的逻辑,这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有效实现。

您已阅读22%(569字),剩余78%(202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