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季羡林大师的豪气与吝啬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世界上真有那么一种快乐——“舍”胜过了“得”。对大多数人而言,“大舍大得”的境界未免有点“又傻又天真”吧?

前不久,媒体借助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慈善晚宴,给中国有钱人出了一道难题:舍得还是不舍得?尽管最后并未逼迫出席宴会者做出裸捐承诺,但“舍与得”这个人生命题确实摆在了人们面前。

中国有陈光标这样仗义疏财的达人,他似乎把自己做成了一根蜡烛,放光明就是使命。有人怀疑他别有目的,论定其很有可能是以慈善面目敛天下财富。在盛产骗子的中国,及时深刻地追问一些公共明星的动机,并不算过分。

有舍有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教人行善的哲学所遵循的逻辑,看似含糊暧昧,实则大有深意。一个舍不得的人,到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能舍的人也未必能让大家都满意。仗义疏财常常与吝啬小气共存,谓予不信,请看故去不久的季羡林大师的故事。

季羡林先生留给世人的是一副慈悲洒脱的形象,有人打出公益的名目,他就掏腰包;他送钱给家乡建希望小学,资助家境贫困的孩子读书;把自己价值连城的古董大手一挥,送给北大;在301医院,他更是撒钱如土——三千、五千、一万随便撒,医生、护士、清洁工,都是他的施舍对象。他后期收入甚丰,拿到钱后马上就撒。

所以,当季承出书披露父亲季羡林吝啬的一面时(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我和父亲季羡林》),善良的读者大都摇头。态度激烈的甚至怒斥季承是逆子,靠揭短卖钱。

您已阅读21%(515字),剩余79%(188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