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

北京交通治理困局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马光远:一场细雨霏霏的秋雨,却让北京陷入历史性的交通拥堵。在发展汽车消费和公共交通治理中,堵车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硬伤。

中秋前的一场不算太大的雨,让北京周末的交通再次陷入了空前的尴尬:在17日晚高峰时段,全市拥堵道路超过了140条,不仅历史性的破百,而且一举超过了年初大雪造成的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北京市交通局的电子拥堵路段图几乎全部飘红。

对于这次历史性的交通拥堵,官方给出了多达5条以上的解释,比如,雨天路滑,车辆行驶相对缓慢,刮蹭事故增多;周末出行较为集中;车辆尾号限行分别是4和9,4与“死”同音,较少车主选择尾号为4的车牌,所以今日限行车辆相对较少;中秋临近,又逢周末,走亲访友的交通流量激增,进出京以及交通枢纽及繁华商业街区交通压力突现;新车持续增长,导致市区道路处于超饱和状态。和民间一致谴责的各单位和外地送礼的车辆蜂拥进京相比,官方的解释似乎更多的在强调客观情况,但导致如此重大的拥堵公共事件,如果说没有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恐怕的确不能服众。

当然,周末的大拥堵只是一个特例,但拥堵的确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抛开特权、管制、节假日、天气等不论,日常的拥堵也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生活的常态,其实,如何治理交通拥堵,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北京自进入400万辆时代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疏堵交通的措施,如一再延期的“单双号”限行,如前段时间大幅度提高热点地带的停车费,再比如,刚实行不久的错峰上下班,甚至还有人提出收缴交通拥堵费的治理办法,以及环境税等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限制性的措施在刚刚施行的时候,似乎有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一长,拥堵依旧。

您已阅读29%(631字),剩余71%(15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