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眼

中日关系:内政定调外交?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 中日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利益多了,但是摩擦和误解也多了。政治学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日两国的内政如何塑造两国的外交关系?我认为存在双重层次的内政冲突。

6月2日,商务部召开新闻吹风会,部长陈德铭向中外媒体介绍了“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有关准备情况。“对话”将于6月7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中方团长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日方团长是外务大臣中曾根弘文。两人共同主持对话,议题将涉及到经贸、金融危机、节能环保、金融、农业、知识产权、信息通信、减灾防灾等多方面。两国还将设立使得双方企业共同接受亚洲,尤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等开发案件,并由双方以政府为背景的金融机构协调提供融资,促进出口等合作框架。双方代表将在“对话”上力争签署有关合作文件,达成具体成果。作为亚洲的两大经济体,“中日共同支持第三国经济发展”的尝试必将促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以及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步骤。

趁机回到原点,梳理一下我对中日关系的基本看法。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是不寻常的一年。两国不仅共同迎来了《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三十周年,也迎来了造福双方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和平友好条约》签字的那一年,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领先亚洲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则刚刚摆脱“文革”两年,经济水平滞后不前。两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明确改革开放方针后,日本政府立刻决定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支持中国经济建设,促进两国经贸联系。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已达2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比三十年前增长了55倍以上。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截至今年4月,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达666.8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从78年到08年的中日经贸交往的互动过程,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双赢”的。

但是,它同时也是“不平衡”的。在两国以“发展”为共同的事业,加强交往的过程中,大家总有一个观念,即“日本给了中国什么?”和“中国从日本得到了什么?”,就是“给与”和“索取”的关系。如此“单纯”的关系给两国国民产生的感受反而相对踏实,比较稳定。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这是“史实”。

中日之间交流多了。人员来往、贸易额、投资额、航班数、友好城市、高层对话、首脑会谈、文化交流、军事交流、青年论坛…中国和日本已经从简单“一衣带水”转向了复杂“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摩擦多了,误解也深了。再过三十年后,今天的状况将也成为“史实”。

您已阅读21%(947字),剩余79%(360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