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中国恢复高考

28年前,中国恢复了高考。也许,当年赴考的“老考生”和当年做出复考决策的中共领导人,都未能确切地预知这次考试在随后经济、社会巨变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近,凤凰电视台欧洲台的“鲁豫有约”节目,播出了一套颇有意思的采访。

这期节目采访的不是一个人物,而是几个参加过1977年、1978年两次高考的“老考生”。

节目开始的解说词这样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那场十年浩劫,是中国内地社会发展停滞、政治气氛紧张、人文空气稀薄的十年。对于许多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而言,既有青春的激情,更有着难以言说的无奈,因为他们的人生只有一种选择。

“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6年,中国内地一共有一千四百多万城市青年,被规定在中学毕业后必须离家,去往农村。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被阉割,知识无用论更是甚嚣尘上。是否就此扎根农村做农民,还是什么时候可以再次回到城里,一切都没有答案。

“1977年10月一则要全面恢复高考的消息,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所有知青当中流传。许多的知青流着眼泪奔走相告,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公平竞争的机会,是人生的另一种选择、是希望。”

接受该节目主持人陈鲁豫采访的三个人分别是谭烈飞、陈建功和朱学勤。陈建功是中国著名作家,朱学勤则是中国自由主义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于去年我在伦敦的一个朋友聚会中见过朱学勤夫妇,所以如今当我听他讲述当年高考“阴差阳错”的经历时,便有着一份格外的亲切感和投入感。

三位接受采访的“老考生”都充分肯定了1977年末中国恢复高考对中国随后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和意义。朱学勤更进一步,从20多年来高考制度的演变,肯定了中国政治的进步。他说,他在1977年参加高考时,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命题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虽然当时他的心是“飞向改革、开放”,但也要违心在作文中“讲大话、假话”。如今,他儿子也到了考大学的年纪,他不希望儿子像他一样学文,甚至用一位先贤的话警告他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危险性,但儿子不听他的劝阻,还是报考了文科:

“考完后,他告诉我说,这次作文的命题是《我的财富》。我问他怎么写的,他说:‘我写道,我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我的精神财富很丰富:包括我家丰富的藏书,我爸爸交往的那些谈古论今的朋友,还有我爸爸警告我不要学文的那位先贤的话……’ 听完儿子的话,我想他肯定上不了大学了。但后来成绩下来,他语文得分还很高,他也如愿进了大学学文科。这件小事至少也说明:时代确实进步了!”

您已阅读24%(939字),剩余76%(303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