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雾霾
雾霾激辩中的理性局限

苏州大学教授董洁林:一方面环保议题中“非理性”泛滥,另一方面精英们与公众的情感链接存在断裂。政治海洋中,“感性”有其力量。

柴静
中国人不愿再活在雾霾下

FT亚洲版主编皮林: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中国引发了强烈反响。眼下中国经济反正在放缓,利用这个机会治理污染或许是明智之举。但问题是,中国能否在扭转坠入环境深渊命运的同时,仍保持不错的增长速度?

雾霾
一部环保纪录片的舆论失焦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刘远举:自媒体的情绪化议程设置让《穹顶之下》的环保议题失焦,理性客观的专业组织化媒体才是一国舆论市场的脊梁,但它们在中国被抑制了。

柴静
《穹顶之下》的影响不止于环保

《穹顶之下》不仅会令中国政府更严肃地对待环保问题,还有可能对媒体产业的反垄断改革带来积极影响。不过这一影响的生效会十分缓慢。

柴静雾霾纪录片轰动中国

环境网站“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编辑刘琴:中国知名记者柴静以一个母亲的名义拍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发布短短几天内点击率便破2亿次。

《穹顶之下》瞄准“两会”?

前中国央视主持人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并得到了官方的赞扬和支持,这似乎表明中国政府希望利用公众压力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以便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来治理污染。环保人士指出,今年中国“两会”的议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受这部纪录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