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始终是经济问题的核心。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及其潜在风险一直受到市场密切关注,与此相关的化债政策近期引发很多讨论,如何化、谁来化、化多少,都是问题。更重要的,我们需要理解,化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化债额度出台。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这6万亿元债务限额将会分三年安排,即每年2万亿元,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同时,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4万亿,分五年安排,每年8000亿元。
加起来,未来几年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算是最近几年最大的化债规模。这个数据出来,评价不一。有人觉得比预期低,也有人担忧,2009年四万亿引领投资大跃进,引发后续很多问题,以至于几年之后政府不得不大力提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这一次是不是又是一次四万亿?
简而言之,10万亿的规模看起来很大,但是分了几年,放在中国经济的盘子中看,其实不算很大。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和当年四万亿不同,无论动机和效果都不同。
四万亿的时候,刚好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外围经济下行冲击到中国经济,GDP增速快速跳水,甚至出现了农民工失业潮。事后看起来,这个冲击其实不过是一次性外部冲击,对于中国来说,并未损伤经济增长发动机。四万亿的利弊,徐瑾经济人专栏过去分析过很多,可以说,没有四万亿,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值青春,需要担忧的是经济过热而不是经济过冷,GDP保八是一个没有压力的目标。事后来看,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相对停滞,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