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深度调整期,其中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受到削弱,中央政府更突出科技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动能转换上的权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带来就业压力,通缩压力带来经济下行,中国政府在各层面加大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吸引,以活跃经济。然而一个事实需要认清楚,在诸如先进芯片、高性能计算器等技术类产品方向上,中国受到欧美限制,在民用领域,中国企业规模性的崛起则直接压缩了大量外资企业在华的优势,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外产业竞争首次规模化出现的新现象,在中国企业群体崛起之际,跨国公司在华竞争力有明显走弱趋势。
外资企业在华竞争力走弱现象并非个案,这里以日本部分在华投资企业进行阐述。
作为对中国投资最早并具有分量的制造业大国,日本企业对这一趋势有深刻的感受。日本企业是较早在汽车和轻工领域实现对中国市场的高占有率,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0年中国在经济体量上超越日本,在日元升值带来出口压力下,这时候开始不少日资企业已经开始转移在中国的投资,同期中国本土工业和制造业开始腾飞,但此时中国国内企业产能对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外资替代效应还不明显,中国民众依然热衷购买如丰田、本田和索尼等日本进口或合资品牌商品。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依然存在优势。
在过去的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数量达到了491万辆,同比增长高达57.9%,以49万辆的胜出,成功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作为重要的工业综合体,反映了一国的制造能力。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丰田、本田和日产汽车三大日系车企10月10日公布了9月在中国的新车销量,显示三家企业均出现销量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是本田,同比下降了4成。受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车销售增长的中国车企挤压,日系车销量持续下滑,竞争力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