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政策与产业双驱动下的中欧气候合作前景

赵斌、李俐璇:中欧气候合作有望开拓绿色市场和产业规模,引领绿色低碳产业增长点,助推全球气候治理善治和全球气候政治发展。

【中国与欧盟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和全球两个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加强中欧气候、能源合作对全球低碳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能源低碳发展”项目课题组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推出聚焦中欧绿色能源合作的系列文章,旨在更好推动中欧绿色能源合作、深化中欧多层次绿色能源合作共识。】

中欧气候合作:进展与挑战

近年来,中欧气候合作迈上新台阶。2019年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International 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启动,并于2020年7月起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担任共同主席,以支持和加快全球迈向气候中和,实现可持续经济过渡。进而,2023年7月的第四次中欧环境与气候变化议题高层对话,强调排放权交易合作;2024年4月,中欧双方就循环经济合作路线图达成一致,强调电池回收、塑料污染、再制造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时,俄乌冲突久拖未决,欧洲安全始终面临动荡失序之风险,加之全球市场竞争、新兴技术迭代、供应链重置等因素,欧盟原有的技术优势似不再显著,对经济安全的担忧亦有增无减。在此背景下,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浪潮,亦可能给中欧气候合作带来挑战。

具体到产业合作,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仅次于美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约占欧盟贸易总额15.3%)。以匈牙利为例,多家中国汽车企业在匈设厂,极大促进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及供应链的发展完善,使匈牙利成为欧洲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中心之一。中国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且中国连续14年成为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于是,欧盟也可能担忧绿色产业的原料供给依赖——欧盟98%用量的稀土、97%的锂、93%的镁由中国供应。此外,在以风电为代表的清洁技术领域,欧洲企业在这一市场中的份额由2018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2%(反观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则由2018年的37%升至2022年的56%)。2024年,“中国制造”拟占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2023年10月以来,欧盟已对中国发起了包括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绿色技术在内的五项行业补贴调查。

政策展望:欧盟vs.法德

2024年6月拉开帷幕的欧洲议会选举广受关注。近年来,欧洲极右翼势力和保守主义回潮,欧洲内外政策的保护性和防卫性将进一步上升,2024年5月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称欧盟不会放弃或减少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限制。欧盟在产业合作中展现出了相对强硬和保守的态度,并持续以“公平竞争”之由,行“贸易保护”之实。这一倾向或为中欧气候/产业政策走向带来双重影响:

您已阅读24%(1089字),剩余76%(34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