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的管理型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外部性

马晓野:中国经济治理模式是处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管理型经济”:上游由国企垄断经营,生产末端尽量放开市场竞争,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始终如影随形。

——经济治理模式特点与市场竞争的价格与利润下行的推论

不言而喻,中国的经济运行及管理是一种独有的形态。对一直处于改革和探索过程中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描述,人与亦云的说法是“转型(轨)经济”。这一说法的错误,实际上已经受到了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的挑战。转型经济的说法是原来人们推断的,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

中国经济治理形式在变化过程中,但是正式的说法一直很明确,是要更多的利用市场机制,仅此。近年来邓小平在探索初期提出的“不争论”的时期已经结束,明确地排除了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形态的说法。“摸石头过河”并不像有些观察者想的那样是要登上彼岸。

回头看,自中国开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已经有了四十年的历史。贯穿四十年的这种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本身,已经是“现象级”的。从历史的时间意义上看,再用“转型中”或“转轨经济”来描述,显然承载不了。我在其他场合表述过,中国的经济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处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独特的一种“管理型经济”。管理型经济有别于计划经济的特点是: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相当详尽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包括各个部类的生产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这一切都已经不是以实物计划数字方式的指令形式下达。中央的各级经济管理官员要将总的发展目标在自己的分工范围内进行某种形式的分解,再通过垂直系统上下对口落实到相关的领域和全部的行政区域。在指导性的经济发展目标引领下,各级责任官员利用各自的自由裁量权,发挥主动性来督导经济发展。

这种处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管理型经济是一种创新,也很成功的在四十年中成就了经济发展。我们不应该再执迷于“转型经济”那种改革开放初期的肤浅的推定。要认清管理型经济是中国经济治理最重要的特征。只有做到了“知己“,我们才可以参照经济发展规律,从经济治理方式角度分析经济在国内、国外外遇到问题,来思考对策,推进改革。

您已阅读23%(780字),剩余77%(26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