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楼“艰”不拆:一个“农民救市”的方案

陈稻田:楼市艰难,如果走法律清算的流程,大量未完工房屋或会被拆除,财富浪费惊人。建议设立租房基金,对新移入的农村居民发放租房补贴。

楼在中国古人的心里是某种“诗意的栖息”,比如宋词有“漠漠轻寒上小楼”,可知作者居住的是宋代的一套小高层居室,并且取暖可能略有不足。现代的楼房大概没这么有诗意,因为最近再没有出现此类的精彩诗歌了。这些单调的建筑,长期以来却价格涨幅惊人,占据了民众注意力的中心。眼下,在热闹了20年之后,房地产的繁荣就要谢幕了,本文无意对一个泡沫的破裂徒增感慨,而是探讨怎么能减少社会“损失”,以及其它可能的进步。

市场出清,代价几何?

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的商品住宅施工面积接近60亿平方米,这些已开工项目要完工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来源一个是新的“期房”的销售,一个是金融机构的新增融资。低迷的新房销售导致开发商现金流入下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地产商的贷款敞口普遍在收缩,资金的紧张导致这些项目进度缓慢,很多预售的楼房不能及时交付,“保交楼”成为一个普遍而迫切的问题。假设60亿平米中有十分之一,也就是6亿平方米面临“交楼”的困难,体量也达到6亿平方米。即便以建筑成本价每平米2000元计算,价值也有1.2万亿元。

如果是走法律清算的流程,很多开发商会破产,项目会被清算,大量的未完工房屋,随着停工、闲置、风吹雨淋,未来大概率会被拆除。即便是大量已经建好交付的房屋,如果长期空置,缺乏维护,也面临快速的贬值,最终也可能成为建筑垃圾。总而言之,潜在的财富浪费是惊人的。

房子本无过,只是时局艰!可否有一个“广厦不空”、“房艰不拆”的方案让这些建筑避免被拆除或者是闲置浪费的命运,尽其所能为社会充分利用呢?本文试图做一个探讨。

经济增长中的“人口要素”:一个思路的转换

大多数时候,一个经济体的人口变化是缓慢而外生的,因此在探讨短期经济增长的时候人口因素往往不在考虑之列。不过在特殊的情况下,人口因素的作用不容小觑,例如2023年美国的移民人口大幅增长,从“供给侧”对经济的软着陆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尽管中国的人口总量趋于平稳甚至下降,但是考虑到城乡二元的人口结构,城区人口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

土地财政带来了很大的繁荣,但是也可能延缓了很多制度性的改进,比如高质量的城市化。现在很多城市里房子很多,但是“人显得不太够了”,吸纳新居民的改革措施可能更容易实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会带来“移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会促进流入地的经济活力。人口的增长带来经济的增长,甚至连当下沉重的地方政府债务都能够被部分化解。我的一个研究显示,如果经济的可持续增速提高,那么政府的可持续负债能力就可以提高(以债务/GDP比率衡量)

您已阅读24%(1046字),剩余76%(32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