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

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建议给全国农民宅基地颁发产权证

王辉耀:可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第四次改革重要突破口,通过推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极大程度上释放中国内需潜力。

3月4日,2024年中国全国“两会”正式开启。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会上,来自各地区各领域各界代表委员将围绕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热点议题进一步凝聚共识、建言献策。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总需求不足的突出问题,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出新的重大利好政策,以新的发力点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内生动力。不久前,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的意见》,将土地要素改革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此,或可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抓手,将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突破性改革举措,加大力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一、改革开放历史上三次重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隔十年左右便会出台一个重大举措将改革开放推到更高水平,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红利。从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到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带动了之后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再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上不断前行,在探索创新中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

(一)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推广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

在8亿农民的期盼中,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在党中央的持续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许多地方一年即见成效,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个大样。到1987年,全国98%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摆脱了停滞的困境。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中国广大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开启了中国从短缺经济向富裕经济的转变,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中国也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二)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农村改革的发展及其成功,直接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计划经济时期,城镇住房制度实行的是福利性供给制。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改革城镇住房投资、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商品化、社会化。从1980年到1993年期间,住房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试点售房阶段(1979-1985年)、提租补贴阶段(1986-1990年)和以售带租阶段(1991-1993年)。

199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在三年多改革实践基础上,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制定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了职工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推进住房商品化创造了条件。

您已阅读22%(1467字),剩余78%(518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