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中国重新定义“能源强度”意味着什么?

柳力:“能源强度”定义有变,能源消费总量的统计口径仅涵盖化石燃料,不再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这可能影响中国实现2025年的碳强度目标。

国家统计局上月底发布了中国2023年度重点经济和社会数据,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其中有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称,2023年度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但能源强度反而降低了0.5%。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源自政府近期改变了“能源强度”的定义,能源消费总量的统计口径仅涵盖化石燃料,不再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降低能源强度对于实现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和国际气候承诺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能源消费控制的重点从“能源强度”转向“化石能源强度”可以视为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的一项进展。尽管如此,这一变化——即在不调整能源强度数字目标的情况下调整能源强度的定义,意味着容许更高的排放。

中国为2024年设定的能源强度降低2.5%的关键能源目标同样受到这一变化的影响。新的定义意味着,如果GDP增长达到预期,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加2.4%。如此一来,中国就需要在2025年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方能实现其气候目标。

在疫情和后疫情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到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驱动,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远远快于此前的五年。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方面的改善因此放缓,导致与之前设定的2025年碳强度目标出现了差距。

目前的状况是,中国要实现其2025年能源强度下降13.5%的目标,2024年到2025年间的碳排放量必须下降。然而,为2024年设定的能源强度目标却为排放的进一步增长留出了空间。

何为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指的是单位GDP消耗的能量。只要GDP增长快于能源消费增长,能源强度就会下降。

中国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开始设定能源强度目标。自此,这些目标便成为中国能源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强度是否降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干部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您已阅读23%(738字),剩余77%(253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