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行走曼彻斯特:在英格兰北方重镇寻找“复兴”的踪迹

张璐诗:在曼城,既能看到英国工业革命城市的棱角,也能感受到伦敦不多见的“重金属”气息。横穿市中心的电车轨道,则会让人想起欧洲大陆。

六年前,我第一次到英格兰的西北城市曼彻斯特,遇上了北方典型的剧烈气候。走入曼城地标Bridgewater音乐厅时还是阳光直照,半小时后出门却忽然寒雨如刀,衣领掩不紧地走了几步,忽然一道强光下来,抬头一看,天又变回了深蓝色,彷佛从没有过变化。只是音乐厅顶上的一大团哗哗移动的乌云透露了秘密,速度快得像魔幻大片里的特效。冰雨渐细,有轨电车经过新桥,两侧19世纪的红砂石乔治亚老楼之间,背景屹立着曼城海拔最高的47层银色比瑟姆塔。我对曼彻斯特的第一印象,就是“奇幻”。

在带着水汽的烈日里走路,影子投射在湿了一半的红砖上,眼镜片上留下的雨点倒映从背面晒过来的太阳。英国爱下雨,但南北大不同。说的是气候,也是文化。多次重访,越是认真逛下来,越是感到昔日工业革命重镇在建筑和城市风貌上的特色,既有英国同类型工业革命城市格拉斯哥的工人阶级棱角,老建筑上除了华丽,还有伦敦不多见的重金属味。而横穿市中心的电车轨道,则使人想起欧洲大陆。

三十年前从伦敦移居曼城,担任全英历史最悠久交响乐团哈雷管弦乐团(The Hallé)的指挥家Mark Elder跟我说起过,19世纪棉花贸易鼎盛时期,不近海的曼彻斯特货船一度必经利物浦港入埠。利物浦打了重税,于是曼城自建了58公里的船用运河,直接连通爱尔兰海。小小的曼城就此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城市。但这个全球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一战后遭遇大衰退,经历二战及战后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一直不太好。但是Mark又说,最近的30年里,他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复兴”气息。

这些年又几次重访曼彻斯特。作为游客,我当然只能通过翻阅历史,然后在遍布全城的红砖厂房内新兴的豪华公寓、餐厅、咖啡馆与工艺店铺内寻找“复兴”的踪迹。其中一次下榻在“牛顿街”,出门就发现自己身处曼城近年新兴起来的“北角”(Northern Quarter)。当时的住地则是由一幢维多利亚时代的棉花仓库改建而来。 “北角”有不少充满社会政治气息的涂鸦。在史蒂文森广场背后小巷里一幢楼的外墙上,有一幅女性参政论者先锋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的巨幅画像。前几年纪念女性获得投票权100年时,名为SNIK的双人艺术组合到这里涂下了这幅作品。潘克赫斯特当年创立了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WSPU),也使曼彻斯特成为女性参政运动的发源地。

您已阅读22%(947字),剩余78%(336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