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梁启超,一个流亡者的抗争

李礼:一个传统知识人如何变成现代意义上的持不同政见者?在许知远的《梁启超:亡命(1898-1903)》中,这可以自洽地构成一个叙事线索。

1903年,赵尔巽从山西调任湖南,面对当地学堂“骚动”,他向学生们大谈民权自由,写下几千字驳斥文章,其中满是西方名人:从达尔文、斯宾塞到马志尼、林肯。不过赵的幕僚披露说,这位新任巡抚只是买了26本《新民丛报》看了半个月,然后记住了这些时髦人物和观点。

这一年正在北美流亡的梁启超成为一种符号,对美国人来说,他是一个伟大而勇敢的记者。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30岁的梁启超既提供见识,也展示勇气。梁的影响力既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全球传播的结果,也是“流亡”身份的赋能。一个传统知识人如何变成现代意义上的持不同政见者?这并非许知远的《梁启超:亡命(1898-1903)》描绘的主要图景,却依然可以自洽地构成一个叙事线索。

许著笔下的梁启超,让人想起半个世纪前流亡于欧洲的赫尔岑,不仅因为后者在伦敦出版了两份俄文杂志(《北极星》和《警钟》),更因为这位流亡者让日本人重新理解了中国变革甚至中国人本身,正如西方政治思想家通过赫尔岑和巴枯宁重新发现了俄国,他们是“野蛮而恐怖的俄国居民中最早被这样看待的两位”(以赛亚•伯林.:《观念的力量》)。

东京接纳康、梁时不无忽视甚至敌意,康有为几个月后被驱逐,梁启超则在日本成长为一个具有现代心灵的中国人。他是清国人,但更像一个来自未来的中国人。“流亡者不能像大多数人那样习惯性地承担他们的政治义务和忠诚。他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们必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开始什么样的生活。”(朱迪丝•N. 施克莱:《政治思想和政治思想家》)。梁启超的新生活崭新而充满刺激,对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它先传递给了留学生和华侨,随后影响到国内。

您已阅读22%(692字),剩余78%(251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