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

化债的尽头是MMT

古尧:信用货币真正确立需要主权信用显性化,足够规模国债市场是基础;现代货币经济体系下,国债货币经济学意义大大超越其财政学意义。

2023年下半年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和特别增发国债2则信息,让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全球经济放缓和中国经济增速中档运行的逐渐确认,意味着之前依赖债务扩张的经济高速扩张模式不再维继,各国累计高额债务风险化解问题,事实上已成为各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绕不开的话题。在现代货币信用体系下,中国政府债务化解的终点是MMT:信用货币真正确立需要主权信用显性化,足够规模国债市场是基础;现代货币经济体系下,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国债的财政学意义。

1.债务显性化:中国式化债趋势

中国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市场关注点之初总是要在前面惯以“隐性”2字。政府债务的隐性化,使得其浮现之初就蒙上了一层神秘性:债务形成、发展和规模等,均因不透明而不能形成市场共识,这也使得政府债务融资成本过高,各类平台公司无论是发债还是借贷,其隐性的政府信用并不能转化为融资成本下降好处;就融资利率水平高低而言,城投债混迹于信用债群体中,虽然被归类为地方政府债务,但利率节省优势并不明显。

显然,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明确界定为地方政府债务,即债务显性化,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完善,还有利于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提升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中国固收市场发展过程中将2014年称作“信用风险元年”,当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显现,由于债务的隐性化,各方对规模估计不一,而后政府相关部门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隐性责任,规范了各类融资平台,大致圈定了40多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随后中国地方政府债开闸,2014年当年即发行1.12万亿,随后发行逐渐提速,2022年余额为34.88万亿,2023年截止11月14日规模为40.14万亿。至此,高融资成本的隐性地方政府债务基本被低成本的显性政府债券替换。2014年,扣除城投债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41万亿,基本为隐性债务,以平台公司融资的形式存在,利率水准并不体现政府信用优势;2022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07万亿,其中含34.88万亿的地方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已基本实现了显性化处理。

您已阅读28%(868字),剩余72%(22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