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

CCG的美欧亚16国之行:重新认识世界,思考应对之策

王辉耀、苗绿:我们将访问重点放在了欧洲和美国,力求了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极如何看待当前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对中国的看法。

2023年6月到9月,全球化智库(CCG)开始了自本机构成立15年来前所未有的一场长时间旅行,先后访问了美欧亚大陆16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亚洲的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香港,欧洲的意大利、梵蒂冈、克罗地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波兰、奥地利、斯洛文尼亚,以及美国)至少26座城市,参加了十场大型论坛,走访了数十家政府机构、智库、知名企业和社会组织,访问了联合国总部、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等国际组织,还拜访了中国驻欧美国家的部分使领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中,CCG负责人与数百位全球政界、学界、商界以及宗教界知名人士就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

在解释我们选择进行这次漫长旅程的原因之前,需要提一下一年前我们开展的类似旅行。当时,我们也曾经在疫情的重重阴影之下出行,前往美欧亚多国,足不旋踵,寻求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在美国,我们10天里参加了30多场会面,当时紧张状况至今仍历历在目。动荡的2022年给予了这个世界太多不确定性,使我们感到仍有必要保持与外界保持更加密切和深入的接触,倾听他人,才能透视眼前这眼花缭乱的一切。

因此,作为我们访问时间最久、访问国家及人次最多、行程最密集的一次调研,我们除了在旅程前后放在蒙古和马来西亚外,将重点放在了欧洲和美国,力求了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极如何看待当前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对中国的看法。重要的是,重构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思考应对之道。

欧洲:从质疑到对华“解冻”

去年,我们出访的重点主要放在美国。相对而言,在今年夏天的访问中,我们的重点落在欧洲。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欧16国,我们走了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这两个前南斯拉夫国家,如果算上意大利、梵蒂冈、瑞士、奥地利,以及今年春季走访的爱沙尼亚和德国,我们的行程呈新月型覆盖了欧盟中东部和南部。这里作为麦金德“世界岛”理论中的“心脏地带”,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当前地缘政治调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这也是我们将此行重心落在欧洲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此行确实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张力。

去年,我们前往两年未涉足的西欧访问时,这里被一片质疑中国的声音所笼罩。彼时的欧盟正在为乌克兰问题大伤脑筋,中国受到连累,成为了欧盟怀疑的对象。另一问题则是因疫情困扰,双边往来几近断绝,中欧双边关系陷入冰封。这也使欧洲企业界和学界深感焦虑。而在今年的访问中,尽管欧方对中国的疑虑仍存,但整体上双方已走在释疑的轨道上,“解冻”的迹象明显,对中国理性的声音在上升。“解冻”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立场更明确,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最高领导人同泽连斯基通电话,对使用核武器表现出鲜明的反对态度,以及派出特使调停乌克兰问题,明确地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发挥了应有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的安全焦虑。

毫无疑问的是,疫情阻隔的消失对增进双边了解和互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去年11月开始,中欧双边高层开展了较为频繁的互访,恢复了此前的一些沟通机制,这使双边关系得以回暖。在我们本次访问旅程中,欧盟外交与安全高级事务代表博雷利与中国外长王毅进行了会见,其中提到欧盟关于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全球门户”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是“互补”关系。双方的沟通为中欧关系回暖带来了正面预期,显然是积极意义的。

另外,中国近期在全球安全方面作出的努力也启发了正处于安全焦虑中的欧盟。由于今年年初中国促成了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外交和解,在瑞士举行的格施塔德对话上,我们受邀为参加这个对话的各国智库嘉宾解读中国在国际安全方面的促和立场。尽管格施塔德位于非欧盟成员国瑞士,但从某种意义而言,也代表了欧洲对其区域外和平进程兴趣在增加。

您已阅读22%(1516字),剩余78%(53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