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经济人

380年前,明朝为何灭亡

徐瑾:帝国兴衰有时,文明季候才是大趋势。如崇祯君臣应对得法,明朝也许不会亡于1644年;但当明朝选定了战略区位,帝国的衰败不过早晚。

公元1644年,闰年,甲申猴年。

这一年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也是明朝灭亡的最后一年。当然,不可忽视的,这一年还是清世祖顺治元年,李自成大顺政权永昌元年,张献忠大西政权天命元年。

崇祯为何不得不自杀,或者,明朝为何失败?明清异代,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经典话题,不用说,这个话题是没有终极答案。

明亡vs清兴

如果穿越回到这一年,你作为一个辽东人,你的主帅已经换过几波,有的死了,有点投降了,你的皇帝上吊了,你应该何去何从,是选择继续抗击满人做个英勇的失败者,还是选择南下避开战场了此一生,抑或被迫与诸多归顺满人一样以胜利者的姿态入关?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题,而这恰恰就是复杂历史的复杂处。

距离1644年,如今已经约380年。在明亡300年时,在文坛领袖与时局变化引领下,曾经引发不少反思风波。到今天,明史仍旧是一个热门行业,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兴趣盎然。关于明朝的争论,各种意见仍然相持不下,争论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年东林党与魏忠贤一党的辩论。个人趣味而言,我之前一向不喜欢明史,明史明人并非没有亮点,但作为古代中国专制的顶点,其中又夹杂着各种利益年年混杂的党争,令人颇为不耐。

坦白说,近年来的这些争论,材料本身并不新,角度也没有超越原有史观,不少依旧是在走忠奸辩论的道德审判。一如既往,历史对于国人的意义不仅是高悬的宗教式指引,而且也是当下垒块的情绪映射。按照历史作家张明扬的说法,这些看似冰炭不容的争执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历史观,“明亡清兴,是明朝自身的问题,与后金(清朝)是否强大,八旗军是否善战,八旗军的火器革命是否成功,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否英明,满蒙辽联盟是否有效,似乎干系都不大。”

他认为,这种“明朝中心主义历史观”非常自大,因此他的新作《入关》以清兴为重点,展现了吴三桂等辽东人在历史转折路口的低回与抉择,短小精干的篇幅不能掩盖其角度立场的清新。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辽人更多被简单看作带路党,而满人也在“三藩之乱”后乐见辽人功绩的湮灭。张明扬认为,如果回到明亡清兴的时代,辽人很少被视作真正的“汉人”,“辽人实际上是生活在辽东边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混合群体,与中央的关系本就若即若离。”这种从历史边缘人群角度书写历史,才是真正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历史,毕竟,成年人的历史,不应该是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判断,而是应该还原一个更复杂立体的历史情境。

您已阅读22%(968字),剩余78%(34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