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爱丁堡艺术节上的“反英雄”与“反歌剧”

张璐诗:布莱希特表现浮生百态的作品《三分钱歌剧》登陆爱丁堡艺术节,工业感的舞台和朋克式的表演,为剧场增添了一种“双重现实”感。

一早从伦敦搭车北上,一下火车就直奔爱丁堡的兰馨剧场(The Lyceum),去看午后上演的双作品《菲德拉/米诺陶洛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我在红与黑为主色调的舞美、戏剧化的唱腔和炽热的舞蹈中感受到了亘古相通的人类情感:爱恨情仇,浓墨重彩。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简称EIF)的“国际“性历年突出,今年参演者就来自48个国家,其中包括了备受瞩目的几内亚非洲杂技团(Afrique en Cirque)。另一趋势是,近年来在对经典作品的诠释上,也见到陆续推出了具备现实意义的新版制作。比如首演于一百多年前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歌剧作品《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在本届EIF迎来了一个新改编的脚本:被囚禁于一道一道门内的,是患了失忆症的人。

而在本届EIF上看过的演出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要数布托尔特•布莱希特表现浮生百态的戏剧代表作《三分钱歌剧》(The Threepenny Opera)。尽管命名为“歌剧“,布莱希特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在1728年英国剧作家约翰•盖伊(John Gay)的讽刺剧作《乞丐的歌剧》(Beggar’s Opera)的基础上改写的。剧情以18世纪的伦敦为故事背景,而且故意与当时流行的意大利歌剧唱反调,采用了流传与民间的大众歌曲,剧中的“反英雄”主角,则是讽刺了当时英国的等级分化。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反歌剧”。

您已阅读22%(597字),剩余78%(20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