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出海打响全球化保卫战

宋欣、周掌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欧合作大逻辑发生本质扭转,源于中国制造厚积薄发的表现,也是全球化滋养的跨国企业所形成的一种合作共赢的素养。

新能源汽车注定是2023年整个中国经济的重大亮点,而对其出海的系统谋划,更是成了诸多车企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外资车企“走进来”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近来大众7亿美金投资小鹏更是引爆网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历程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大众和小鹏两家公司的合作表明:面对不断恶化的全球宏观环境,中国新能源汽车坚持逆势出海,打响全球化保卫战。

更深层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欧合作的大逻辑发生了本质的扭转:从80年代的外资通过在中国成立合资工厂,使用自身技术换取中国市场,到如今中国企业用自身的先进技术与外资企业合作,换取更宽广的国际市场。中欧企业角色的转变背后是中国制造厚积薄发的表现,也是全球化滋养的跨国企业所形成的一种合作共赢的素养。

但谨慎观察,中欧在新能源领域能否持续走下去或许也是未知数:

首先,全球电车市场已进入到存量市场搏杀,从补贴驱动走向市场驱动,目前正是关键转折期。经历过这轮严酷竞争的洗礼,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厂商大概率不会超过10家。

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挑战重重:2018年美国特朗普单方面增加了25%的关税,并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国制造的保护主义产业政策。欧洲虽然一直保持开放市场,法国政府也公开示好中国新能源车企,但是近期一些“反倾销”和“反垄断”的调查声音也在频频释放。

如果欧洲市场最终关上大门,那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之路会更加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成功出海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选自欣孚正经宏观2023年第十二期报告《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势与亏》。欣孚智库团队基于深度调研和专家访谈,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美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一、美国市场挑战大于机会;二、欧洲市场关键在于本地化运营;三、车企出海宏观政策风险需高度重视。

美国市场挑战大于机会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多庞大?

可以简单罗列几个数据:2022年中国累计注册了540万辆纯电动汽车,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二。并且中国的电池制造业控制着超过全球76%的产能,由于国家对制造电池的原材料有着非常严格的管控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战略优势以及规模生产能力。

(图: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大幅增长,数据来源Eurostat,图片来自经济学人)

中国电动汽车华丽转身仅仅用了不到十年:从过去的低质量山寨货,逐渐成长为兼具舒适、先进和高档的强竞争力产品。在今年四月份上海车展上,中国电车一度成为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崛起。

这一刻让不少人仿佛梦回80年代东京车展,丰田和本田横扫天下的盛况,令人不禁感叹:中国电车在重现日本油车曾经的无限风光。

面对这样强势崛起的中国电车产业,应该说美国市场的反应并不友好。美国在2017年特朗普上台之后一直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一味地给中国制造加各种关税,新能源汽车的关税更是高达27.5%。

(图:2015到到2035年全球各国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份额,实线部分为统计数据,虚线部分为预测;图片来自国际清洁交通理事会)

现实非常残酷,光从关税这一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几乎是进入欧盟市场的三倍,并且在未来五到十年的周期内,美国关税政策发生根本性扭转的概率很小。欣孚智库美国分析专家分析认为,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他们对于中国新能源电车以及整个电池供应链都是十分谨慎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北美探索解决方案绝非易事。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中国车企最大的阻碍并非来自美国设置的27.5%的关税,而是恶劣的政治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但美国并非完全关闭了对于中国的大门,特别是拜登推动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似乎给中国企业留了一定的窗口期,前提是中国企业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通过实现北美本土化,方法有二:

您已阅读21%(1543字),剩余79%(592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