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芭比”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和消费主义

杨方曦:这种IP和影视的结合不仅能够吸引现有的玩具消费者,还能降低新消费者教育成本,提高影片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稳妥的战略。

《芭比》创造了有史以来由女性导演执导电影的最高的首映周末票房记录。该电影全球首映周末期间,票房达到了3.77亿美元。而与之同时上映的《奥本海默》只录得了1.742亿美元票房,仅为《芭比》票房的一半。从公关和营销的角度来看,《芭比》的成功毋庸置疑。对比两部电影,《芭比》的商业价值让导演格蕾塔•格韦格(Greta Gerwig)再次破圈成为新女性的典范。电影想要表达,在芭比世界中女性主导的社会常态已经由美好愿景成真了,女性都能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

芭比诞生的世界中的变与不变

1959年,美泰(Mattel)玩具公司在美国推出芭比,这个玩偶从此一路成为了一个文化标志。在此之前,女孩们玩婴儿玩偶,为成为母亲做准备。芭比是第一个成年女性角色的玩偶。电影开头也向第一款穿着黑白条纹泳衣和高跟鞋的芭比娃敬。

芭比的诞生伴随着美国民权运动和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20世纪60年代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关键时期。在战后时代,女性开始积极争取平等权利,包括要求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工资和职业机会。1963年通过的《同工同酬法案》在美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同工同酬的原则。在这些社会变化的推动下,芭比的众多产品线尝试挑战了传统性别角色和期望,让女孩们开始想象自己成为在母亲之外的任何角色。芭比也曾推出了职业女性系列,并在1968年首次推出了非裔芭比,克里斯蒂。然而,芭比娃娃的完美比例根本不可能适用于真实的人类身体,例如过长的颈部和腿部,以及纤细的腰身,这一点一直引来诸多争议和批评。

在2015年,CNN发布了一篇名为“Barbie is Dead”(芭比已死)的文章,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讨论。虽然负面新闻和持续销售不断,直到2016年,芭比才推出了一系列不同体形的芭比,包括高挑、娇小和更丰韵的芭比。这一举措旨在反映更多样化的身材和追求美丽的标准,以鼓励女性接受和喜爱自己的身体。

您已阅读23%(773字),剩余77%(25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