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大师展”遍地开花,下一步在哪里?

魏宁均:艺术“大师展”在中国时下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孕育大师的生态已然完备,当“大师展”不再成为一个名片,或许才是成熟的开始。

国内的展览氛围好不热闹。7月15日,“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揭幕。该展览曾计划于2022年3月26日开幕,却因为法国北部省拒绝出借作品而叫停(借展方马蒂斯美术馆为北部省省立美术馆);如今,时隔近500天再次在UCCA展出。

类似的展览在今天为数不少,“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在上海UCCA Edge亮相,囊括来自巴勃罗•毕加索、保罗•塞尚等艺术家的作品;浦东美术馆之“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如其名,展示了600年跨度内70幅的绘画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也联手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推出“心影传神”肖像主题展。

这类展览有一个特定名词——“大师展”。继上海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年初打破国内博物馆收费特展观展人数记录后,在北京、上海今年这样展览的热度还在蔓烧。

这些曾经出现在教课书上的名字无论在西方世界,抑或在中国都是一张张金字招牌。随着“观展”已经成为国人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姓名逐渐转化为“品牌”与“资产”——成为消费者作出消费决策的重要指标。

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如今尚未有特定的非营利艺术机构推出常设展览展示西方艺术大家的作品。这类短期“大师展” 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堪称得上“一期一会”的机会,让你不用远赴重洋,在家门口就可以与它们亲密接触,为何“大师展”如此吸引人;在这种热度之后,展览的量变是否能走到质变,引导中国展览环境翻到新的一页?

“大师展”这一名词是一种大众传媒的产物。它挑逗、直接、传播性强,赤裸地定义了展览的价值。艺术史其实早有“Old Master”(古典大师)的说法,通常泛指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即文艺复兴早期至现代艺术之前欧洲艺术家的作品。但在中国当今的语境下,“大师”这一词语覆盖面更为广泛,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如莫奈、毕加索、马蒂斯等人也被涵盖。

您已阅读24%(796字),剩余76%(25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