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做艺术家还是做艺术的朋友,这是个问题

范庭略:艺术作品背后的价值往往难以捕捉、难以把握,通过“艺术的朋友”这场包容性很强的展览,人们或许可以发现更多新的评估线索。

艺术家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在社交媒体兴起之后的事情。

随着传记、艺术史、访谈或者网络社群里八卦的增多,人们通过这些体现亲密友谊的多棱镜,重新了解了很多往事。艺术是一种难以解读的商品,就好像现在谈起全球的艺术家,总会把他或她的肤色以及更为细节的过往先于他或她的作品谈起来。那些老派艺术家之间英雄惜英雄的佳话,似乎到了弗洛伊德或者培根那个时代就已经结束了。老派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艺术创作风格的变化过程中,它们则是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艺术家们的社交魅力以及工作时的冷酷无情,都成了艺术公众号文章用来吸引眼球的主要佐料。

做艺术家的朋友,似乎比做艺术的朋友更容易一些。上个周末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艺术的朋友”,让喜爱艺术的年轻人蜂拥而至,因为他们对艺术的朋友比对艺术本身更加好奇。

Friends In The Arts,甚至都被简称为“FITA”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上面,更多时候它们出现在社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释放每个人的创造力,释放每个人对艺术的热情,从而转化为成功的职业生涯。更多时候,FITA更像一个桥梁,通过专业的人才机构、世界性的展示空间或者文化平面媒体、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协作社区,从而促进艺术行业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与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连接到文化代理人或者组织机构,来一起实现这样的目标。

油罐艺术中心这次展览,是一场可以追溯到关于艺术家、策展人、画廊主、藏家以及美术馆馆长的不算漫长但是充满勇气的职业生涯的回顾展。人们对于如何挖掘未来成为主流艺术家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兴趣,同时也对于他们对作品价值的判断充满了兴趣。而艺术品的价值都是非理性的、纯粹的欲望指数,而欲望是最难捕捉的,也是最难把握的。

您已阅读23%(715字),剩余77%(23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