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宏观刺激政策如何走?

聃丘泰、温建东:中国经济增长不如预期,政府短期不能慌乱,更不能“出拳快,出手重”,应该意识到中国社会客观存在两个稳定的“压舱石”。

由于近期经济数据不如预期,市场关于政府刺激政策出台的呼声很高,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认为“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那么认识中国经济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国际学术界从代表性经济人到异质性经济人转变的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是超越阶层和阶级,研究人性,基于理性人、信息完全、市场出清等基本假设,从代表性经济人研究效用递减下个体利益最大化问题。但是,历次经济危机的实践证明人类是有限理性、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二战以来市场垄断是常态、价格粘性普遍存在,因此市场不能自发出清。更加重要的是,90年代以来,各国收入分配普遍恶化,橄榄型社会逐渐转变为金字塔型社会,代表性经济人缺少现实基础。不同收入阶层消费习惯、金融约束都不同,宏观政策信号传导路径更加不同,因此经济行为差异更大。一次次危机证明,现实经济偏离理想模型。金融危机前,基于代表性经济人(RA)、不完全竞争、价格粘性——RANK模型的 “新新古典综合”占据宏观经济研究的“头把交椅”,是各国央行和政府部门政策分析的“案头”。但是(Yellen,2016)等认为经典模型没有对宏观经济决策起到多大的帮助。次贷危机之后,罗默、斯蒂格里茨等将矛头指向代表性经济人、不完全市场、不完全竞争、价格粘性等问题。HANK模型产生对国际学术界影响很大,即宏观经济政策要考虑阶层反应不同,中国刺激政策也应该考虑国际学术界这些新趋势。

您已阅读22%(641字),剩余78%(232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