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动荡世界中的气候外交:中国再出发

刘元玲:中国积极投入双边和多边气候外交,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气候政策与行动,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活力和动力。

全球化的张力持续加增,去全球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需要的集体行动难上加难。疫情导致国家间的隔离和疏离、俄乌冲突带来相关各方的对抗与角力、中美关系呈现自1979年建交以来最为紧张的局面,造成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排放体之间的合作匮乏等,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世界充满动荡不安。这也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应对气候问题所需要的信任与合作在当下变得尤其困难。

最近一个月,中国在气候外交方面的活动频繁,不仅在《中法联合声明》中有诸多两国气候合作的切实内容,还与巴西签署《中巴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高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候任主席苏尔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会谈中均有提及在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对话和合作。在当今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的气候外交活动明显有助于增进欧洲、拉美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同时,通过积极投入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外交以及多边合作,中国可以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活力与动力。

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中国重视双边气候合作,在中美关系紧张期间气候议题依旧是双方努力维持合作的”安全地带”,虽遭挫折至今仍未完全”沙化”。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坚持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重视气候问题,希望通过双边或多边气候外交在国际气候治理层面找到合作空间并贡献力量。笔者认为,中国积极投入双边和多边气候外交,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气候政策与行动。当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作为与成就被外部世界看见并认可,会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气候乃至全球气候治理都将因此受益。

大国合作

气候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力量来解决,任何一国都独木难支。

从排放数据上看,大国合作对完成《巴黎协定》的承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2021年,碳排放排名前六的国家(中、美、欧、印、俄、日)的排放量占全球碳排量约68%,中美欧三方的碳排放量占比超过50%。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合起来的碳排放量占据全球总量的40%以上,这意味着,没有大国间的协调合作,全球气候治理难以为继。

您已阅读22%(830字),剩余78%(291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