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告别“大拆大建”时代,中国建筑业面临低碳转型

夏志坚: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业构成了中国社会42%的碳排放,如今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这无疑会对中国碳排放带来深远影响。

“我们不能因为城市更新去搞大拆大建。”3月7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今年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在地产经济高歌猛进的21世纪前20年,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发展都伴随征地、拆迁、补偿和重建,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因为拆迁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挖掘机、吊塔、脚手架是过去几十年里遍布中国城市最显眼的标志物。2009年,有媒体人提议将当时建筑物外墙上随处可见的”拆”字作为这一年的年度汉字。

如今,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自2021年限制高负债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政策全面实施之后,中国的地产开发便从此前的激进扩张转入了快速收缩的阶段。即使在2022年下半年政策松绑之后,收缩的迹象依然没有得到逆转。水泥、钢铁等与之相关的高碳行业也因此受到波及。

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业构成了中国社会42%的碳排放,这一行业正在经历的快速变化无疑会对中国的碳排放带来深远的影响。双碳目标之下,中国建筑业转型将会遭遇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地产熄火,钢铁、水泥遭遇寒潮

2021年1月1日,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规定开始全面实施。该规定从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三个方面为中国房企划定了红线,并以此作为房企能否继续融资以及能够融资多少的依据: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一家房企同时触碰了“三道红线”,将无法融资扩大其有息债务规模。

这限制了众多以高负债高周转模式运转的中国地产企业再融资能力,房地产业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困境并持续至今。由此带来的烂尾楼以及断供潮,也打破了此前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的人们对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宏大的地产乐章行进到了休止符。

市场快速变化的同时,中央政府也在摒弃过去城市发展的模式。2021年,住建部在一份通知文件中明确要求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保留利用既有建筑,同时鼓励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不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

随着大拆大建时代进入尾声,建材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碳排放也迎来转折点。中国粗钢产量在202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65亿吨之后,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分析,中国粗钢产量连续两年回落是下游需求回落造成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报告显示,受建筑行业需求下降影响,预计2023年中国钢材需求量约为9.1亿吨,同比继续小幅下降。

作为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尽管去年中国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钢铁行业碳达峰的目标时间从此前征求意见稿的2025年延后到了2030年,但是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 )的分析指出,考虑到钢材需求量的长期下降以及钢铁生产已经开始去碳转型,中国钢铁部门实际可能已经碳达峰。

您已阅读24%(1206字),剩余76%(372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