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数据准确也是一种有效沟通和预期管理

陈志龙:同样的数据,不同部门与市场反馈存在不同,“对不上”如何解释?经济金融体系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信心信用,它们是稳定繁荣基石。

最近,不少宏观数据引发关注。首先各地各部门陆续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但在公布数据的同时,由于口径不一,有些数据的观感和理解上不一,会导致误解误判。比如,4月底,海关总署公布一季度进出口数据,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总体看,进出口形势良好。而几乎同一时间,广东省公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总量占全国10%强,结构上看,“三驾马车”只谈到了投资和消费,未提进出口数据。广东是外向型经济大省,季度数据不提进出口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时隔两天,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在国新办的吹风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外贸形势非常严峻。从外部环境看,外需的不确定性仍然是最大制约因素。他进一步说,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二月,外贸出口以美元计价都是负增长。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你换了计价口径就正增长了?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同周边国家的外贸下降幅度也比较大。应该说,商务部是谈这一问题的权威部门,他们的数据和结论与前几天海关部门公布的并不一致。是不同的统计口径,还是不同的计价方式,至今双方都没有人回答。但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相关机构公布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测算的进出口数据更贴近商务部的结论,实际情况没那么乐观。

同样的数据,不同部门反馈的结果与市场及其他相关数据(如外贸企业订单数、入库税收、就业景气指标)之间有明显的强落差,不少都“对不上”,让人不得怀疑这些“短期异常值”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进出口企业面临外需走弱、产业链外迁、成本上升、汇率波动等多重挑战,当一些外经贸大省的季度数据都“犹抱琵琶”时,正确的做法还是要实事求是分析成因,特别是要做好结构性分析。当前,发达经济体通胀高企,经济放缓,市场风险加大,经济景气走弱的同时,外部需求降温,我们传统的出口结构亦难保强势。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成因,哪些是外需减弱的因素,哪些是产业链外迁因素,哪些是汇率因素,哪些是成本因素。只有作出清晰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稳定外贸的基本盘,稳定制造业。

您已阅读32%(874字),剩余68%(18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