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因地制宜”——珠三角城市大相径庭的产业发展之路

李瀚明: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发展之路告诉我们,贸易和交通的便捷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编者按】随着中国本土资本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外资利用上的情况也有所变化。中国本土资本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跨国品牌,并且这种品牌效应已经在稳定出口额和外贸业绩上初具成效。为此,FT中文网近期组织“中国外贸转型之路”专题,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将讲述中国不同省份的代表性企业如何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形成自己的跨国品牌。编辑事宜,联系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聊到广州作为“第三世界首都”在中国贸易中的支柱性地位。这种支柱性地位来自于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畅旺的经济往来——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助推了广州和香港成为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内外枢纽,而穗港的交通覆盖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又进一步降低珠三角的物流成本。

不过,无论在人口上还是在经济总量上,珠三角以珠江为界都有明显的分别。按照相对珠江主航道的地理位置,我们大体可以将珠三角城市分成东侧的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和西侧的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五市(肇庆市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恕不列出)。

在历史上,西侧远较东侧发达——广州城建城已有两千年历史,而西侧平原素以“南番顺”闻名。即使是在现在,这两侧论人口、论GDP,其实也是西侧略胜于东侧(人口上东侧占46%,GDP占48%)。但如果考虑进出口额的话,东侧则明显高于西侧(出口额占66%,进口额占72%)。这种差别显示出两侧产业结构的有趣差异。而要追溯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我们就需要考虑珠三角的地理。

您已阅读26%(618字),剩余74%(17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