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牛津文学节里的中英互动

何越:通过这次在牛津文学节的体验来看,英国对中国严肃的政治气场并非铁板一块,政治以外的各行业自由度仍然很高。

英国文化行业分支众多,繁荣而且先进,百姓参与程度相当高。中国人愿意花钱吃饭,因为民以食为天;英国则愿意花钱饮酒泡酒吧,还愿意买书、读书而且参加各种读书节。英国有不少文学艺术节,上周我去牛津参加了鼎鼎大名的牛津文学节(Oxford Literary Festival),该节的合作伙伴是FT周末版。

虽然牛津文学节每届都在牛津大学举办,但具体学院不同。今年的主场在埃克塞特书院(Exeter College),这是牛津大学第四古老的学院,建于1314年,为媒体设置的餐饮和休息室就设在这里。来之前,我已经申请了媒体证,这令我能够在各场演讲中自由穿梭,不受门票售罄的限制。我在写作的初期,常常去做各种采访。对于独立媒体人来说,除了少许非常顶级的盛事外,在英国申请媒体证非常容易,在一个以个人主义为基本价值观的国家,个人自我介绍足矣,无需“单位”(这是源自前苏联的中国概念,西方没有)介绍信,极少情况下需要出示编辑介绍信。

为期九天的盛事,每天安排大量作家的演讲或者对话,每场一小时。观众往往是其追随者,愿意花12.5镑(约合106元)去看自己心仪的作家,会后还会买书请作者签名。这种在中国只有顶级作家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因为英国作家多,读者也多,所以互动很多。这对于作家和读者而言,都是幸事,因为这个写作读书的传统如此深,如此广。

您已阅读20%(560字),剩余80%(218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