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歧视

35岁现象的社会起源与代价

聂日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相对扁平,缺乏深度,这一方面限制了中国向高端技术转型的潜力,另一方面自然无法容纳更多有经验的劳动力。

职场的35岁现象已经成为大中城市劳动者的心病。年龄达到35岁意味着无法获得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内岗位,无法进入一些大企业,在岗的35岁职工也会面临着更大的离职压力,淘汰率明显高于年轻劳动力。这个现象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在最近两年的两会中倡导全社会消除职场年龄歧视。

2017年,国内某家领先的ICT企业传出集中清理34+(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和40+(40岁以上)的研发老员工,其员工在内部论坛发表《年龄大了绩效是不是会被特意打差?》、《我司34岁以上员工出路在哪里》等帖子。当时《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该公司员工做了澄清,但也指出几个现象,员工如果到34岁还在普通的级别上级徘徊,说明没什么太大的进取心,很有可能被淘汰;被离职员工大都会经历相同的几个阶段:先看绩效是否合格,再看是否愿意常驻海外,协商不成只能离职,这种和裁员的区别有多大?

为什么会有35岁现象?在正式制度中,最早出现于1994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要求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身体健康,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2007年颁布《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依旧保持了这条规定。

有学者指出,公务员招考有年龄限制是因为公务员晋升方式是从最低级逐级晋升,年龄门槛是晋升最重要的限制,招考公务员的职级都是最低的几个级别,如果“入门”时的年龄太高,不利于晋升和工作开展。由于公务员招聘的示范效应,年龄限制在体制内岗位是普遍存在的,考编、大学招聘年轻教师经常附带35岁上限的要求,CSC资助博士留学也有35岁上限。由于体制内就业岗位在大多数地区的就业市场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年龄门槛限制了35岁以上人群获得优质工作的权利。

企业晋升不看年龄,为什么企业也会存在年龄歧视?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35岁以上劳动力在工作上可以投入的时间会降低。中国劳动力的周工作时间惊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城镇企业类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1小时,比去年同期少0.5小时。而国家法定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0小时,企业受雇劳动者的就业时间比法定值高20%。

您已阅读21%(876字),剩余79%(335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