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专访《人性悖论:人类进化中的美德与暴力》作者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兰厄姆

“从那时起,我就试图深入了解暴力倾向如何在进化过程中被正向选择,为什么这种情况在某些物种中比其他物种更多,以及暴力与和平倾向的共存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人类既是最善良的物种,又是最暴力的物种?

为什么世界发展整体趋于和平、个体更加友善,但人类也更擅长组织并使用有目的性的暴力?

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从进化视角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人性中的美德和暴力在共同进化”。兰厄姆教授从1987年开始在乌干达研究野生黑猩猩,对灵长类动物的生态学、营养学和社会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在新推出的著作《人性悖论:人类进化中的美德与暴力》一书中,通过比较人类、黑猩猩、倭黑猩猩之间的行为差异,向读者介绍了几个的重要观点。

首先,人类的攻击性分为两种: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经过复杂的适应和进化,人类减少了反应性攻击,被动作出的暴力反应趋于温和,但同时,主动性攻击在进化中增加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在日常生活中的暴力程度极低,在战争中暴力致死率却非常高。全书围绕这一奇妙的“人性悖论”展开。

另外,没有其他物种能驯化人类,人类是自我驯化的。根据书中的阐释,“自我驯化” 意味着“一个物种在在没有任何其他物种帮助的情况下,降低了反应性攻击倾向。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的自我驯化?兰厄姆教授认为,死刑在降低人类反应性攻击发生概率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时,书中旁征博引,融汇了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和观点,来探讨“人性悖论”对家庭暴力、死刑、战争、同性恋、情感与道德的影响。以下是FT中文网对理查德•兰厄姆教授的独家专访。

FT中文网:《人性的悖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人类暴力。你为什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类暴力”这个话题上?

兰厄姆:20世纪70年代初,当我20多岁时,我作为珍-古道尔团队的一员,在坦桑尼亚的贡贝国家公园研究黑猩猩。为了研究,我全天跟踪个别雄性黑猩猩,平均每天12小时。以前没有人尝试用这种 "全天观察 "作为研究单位,所以我是第一批被我的 "目标 "黑猩猩带领着在它们的社区范围内进行长途旅行的人之一。我发现,成年雄性黑猩猩经常去它们社区领地的边缘,显然是为了寻找邻居,但当它们听到几个邻居一起叫时,它们会表现得好像很害怕,并跑回它们社区范围的中心。1974年1月,一群 "我们的"雄性发现了一个孤独的成年男性邻居,并恶狠狠地攻击了他,使他死亡。这是一场 "战争 "的开始,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的"黑猩猩又杀死了邻近社区的几只雄性黑猩猩,也可能是全部。无论如何,所有邻近的雄性黑猩猩都消失了,所以它们可能被杀死了。1977年以后,"我们的"黑猩猩成功地招募了更多的雌性黑猩猩,并获得了更多的食物。

您已阅读28%(1088字),剩余72%(276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