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中国向“新污染物”宣战

林孜:新公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有望填补中国在具有长期环境危害性的化学品管控上的漏洞。

自2014年中国宣布“向污染宣战”以来,空气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全国平均PM2.5水平从2013年的72μg/m³下降58%,至2021年的30μg/m³,雾霾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现在,中国开始将重心转向“看不见”的污染物。

在全国“两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污染物”成为频频被提及的热词。不同于雾霾的显而易见,潜移默化中给环境和健康带来长期累积损害的新污染物是一种“隐形的污染”,治理难度比显性污染更大。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开始系统地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并将对首批列入重点管控清单的化学物进行限制和禁用。该方案有望填补中国化学品管理上的漏洞。

揭开“新污染物”的面纱

很多所谓的新污染物其实不“新”。生态环境部的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之所以称为“新污染物”,一方面是它们相对于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危害的认识不断深入,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被识别出“新”的危害和污染物。

新污染物的本质是化学物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简称EPA)称之为新兴关注的化学物质(Chemicals of emerging concern)。这些化学物质与我们近在咫尺,它们普遍存在于药品、化妆品、杀虫剂、清洁剂等工业和日用产品中,比如洗发水中的甲醛、牙膏中的塑料微珠、食品包装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电视机中的某些阻燃剂,以及肥皂中的抗菌剂等。它们中的许多被使用并持续释放到环境中,即使数量非常少,也可能会带来长期潜在的负面生态和健康影响,如水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紊乱、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等。

中国现有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污染物名录主要针对常规污染物。大部分常规污染物分别被纳入《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和《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并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受到相应管理。

“如抗生素、微塑料、全氟化合物等大部分新污染物,还没有被纳入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也不多。”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高级项目主任何玲辉说:“新污染物在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中一直处于‘隐形’状态。”

您已阅读21%(998字),剩余79%(380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