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小镇做题家式思维的问题在哪里?

聂日明:竞争从来都没有考纲,市场的边界需要人去探索。正是有一些人愿意去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敢于去探险、发明新工具,社会才会有进步。

最近,国家话剧院公布拟录取员工名单,明星易烊千玺等几人在列,明星入编引起很大争议,网友批评明星靠特权和普通人抢编制。有粉丝因此“脱粉”,例如某超话连续签到1318天的铁粉说,“他没有笔试直接面试,日薪208万毕业,美美进编制,想了想我这几年为了考编学的习熬的夜吃得苦和流的眼泪,想想天天拿著那点工资省吃俭用努力的生活,他哪里还能配得上我的喜欢啊?”

这种言论受到很多批评,有评论认为,“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所以当看见能从市场上赚大钱的明星,还要分走几个编制内身分时,总觉得抢了自己的坑。但这是一种幻觉。”这一批评进一步激化了情绪,有人翻出以往言论,认为作者向来瞧不起普通人。

做题家一词,源于网络论战,本指擅长高考很会解题目,但是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随后因一个作家频繁使用而流行起来。据谢晴天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描述,在豆瓣网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聚集了一大群网友,他们讲了很多类似的故事:在小镇出生、成长,凭借勤奋刷题,考上名校,但刷题策略在大学中失效,受家庭和生活经历的局限,他们逐渐泯然众人,自嘲“应试教育的废物”,高考放榜那一刻可能是其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小镇做题家是这一现象的概括。

“做题家”的定义深刻洞察了中国现实,换一种说法,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高考是中国人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仅要求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也要求考试成为唯一的人才选拔方式,这种信仰可能承认“高考或许很坏”,但他们更会认为“没有高考会更坏”。丁真爆红后,有人认为“我努力学习不如人长得好看”,柯洁够聪明了,保送清华也遭遇了很多质疑。从这个角度看,质疑演员岗位招聘“没有笔试直接面试”确实符合“做题家”的特征。

考试信仰还不断的向其它领域扩散,研究生入学要考试,当公务员也要考试,进入事业编制需要考试,除此以外,还有各种职称、执业资格等,都需要考试。近年来,国内博士招生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但很多名校仍然安排笔试环节。虽然笔试在选拔创新、高级人才上的弊端是明显的,但有一些人认为笔试对于避免腐败、特权寻租是必要的。

您已阅读22%(881字),剩余78%(306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