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

一周世界舆论聚焦:中国调整“清零抗疫”政策或被误解

曹辛:中国如果要调整“清零抗疫”政策,一定会按照空间和时间,有先有后、逐步地、有条件地调整,在这中间还不排除会有政策执行上的反复。

上周除了俄乌战争,世界舆论聚焦的一个重点就是:中国可能要调整“清零抗疫”政策了,而且预报说最快今年夏天就会出台试验性政策,甚至说中国迎来了“重新开放的曙光”。

然而笔者非常遗憾地看到,国际舆论在讨论中国的“清零抗疫”政策时,其新闻报道、评论乃至分析基本上是受其价值观和所在国家利益支配的,因此其客观性也就相当令人生疑。

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决定了在抗疫问题上,中国绝不可能一步走向同西方一样的“躺平”抗疫道路,更何况这条路是通向黑暗还是光明,全世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迄今为止没有一致的结论。中国如果要调整“清零抗疫”政策,一定会按照空间和时间,有先有后、逐步地、有条件地调整“清零抗疫”的国策,在这中间还不排除会有政策执行上的反复,最终才会走向与病毒共存的道路。中国即便是走与病毒共存的道路,也要取决于两个最关键的点:病毒的属性和破坏性;疫苗和药物。否则无条件地“躺平”,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就是灾难。

中国不可能一步打开国门

世界舆论对中国“清零抗疫”政策调整的预测,主要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相同的科学共识,不同的应对策略——解析“与病毒共存”与“动态清零”两种对策》一文,以及美国媒体来源不详的“消息人士”。其中曾光处的唯一依据,就是曾光在文章中指出的“中国将在合适时间展开与病毒共存路线图”这么一句话。但阅读曾光全文,就会发现国际媒体基本上是在断章取义。

您已阅读25%(617字),剩余75%(184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