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中美“竞合”关系如何定型?

叶胜舟:拜登政府反复定调中美关系是基于美国利益的“既竞争又合作”,如何定型是进行时,两国应追求理想的“竞合”状态。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一对国家关系。拜登政府就任已六周多,对中国的政策评估仍在继续,但脉络日渐清晰。美东时间(下同)2月4日,拜登在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定义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3月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首次外交政策演讲,定义中国是美国“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并确定“中国”为美国外交政策八大优先事务之一。

中美关系演变

一战之后,美国已是世界头号强国,综合国力相对中国明显强盛,手中的牌明显更多,所以调整两国关系明显主动。

二战前期,美国盛行孤立主义,表面中立,实质左右逢源。照常向日本出口石油、钢铁等战备物质大发横财,也会批准“桐油贷款”暗中支援中国抗日。

1941年底至中共建政,两国关系为盟友。珍珠港事件之后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三天,中国抗日十年后才紧随美国对日宣战。蒋介石如释重负,终于知晓抗日战争的结局一定胜利,剩余的问题是何时胜利。1942-1945年为中美第一个蜜月时期。

中共建政至中美建交,两国关系主轴是敌对。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打成平手。由于都承受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中美基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平衡,1971年以小球推动大球,开始秘密接近。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超越意识形态束缚,都是百年一遇的战略奇才。

中美建交至“六四”事件,两国关系为伙伴甚至是半盟友。联手对抗苏联霸权,尤其苏联入侵阿富汗后,1980年一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中国女排有实力夺得世界冠军的时间因此推迟一年。中国打开国门,主要向美国和西方开放。这十年是中美第二个蜜月时期。

“六四”事件至“9•11”事件,两国关系主轴是磨擦。中国几乎处于被动、守势,没有多少实力回击。中国人对“银河号”事件(1993年)、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1999年)、南海撞机事件(2001年)所受的欺压,依然记忆犹新。

“9•11”事件至2017年,两国关系主轴是接触。美国错误地将恐怖主义这一战术层面的打击目标,作为首要的战略敌人,投入过多资源。中国顺利进入WTO,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大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

2018年至2020年,两国关系是冷战。特朗普政府第一年受困于朝核问题,需要中方合作。2018年4月,美朝关系一缓和,正在酝酿、还未举行“特金首会”,他已迫不急待发难,开启贸易战,并把战火迅速烧向科技、舆论、外交、文化、教育、港台等领域。乱拳频发,全面开花,防不胜防。

2021年至今,两国关系暂时是“竞合”。2020年5月19日,特朗普签署《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已定位“对中国采取了一种竞争性方针”,“也欢迎中国在同我们利益一致的地方进行合作。竞争不一定会导致对抗或冲突。”但特朗普政府执行过程偏重于“零和”的竞争。这个方针目前被拜登政府沿袭,反复强调与中国激烈竞争,同时也反复强调合作的可行性。与前任政府相比,竞争未必更狠,合作可能更多。

您已阅读22%(1187字),剩余78%(413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