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

德国思考“后默克尔时代”对华政策

2016年中国美的收购德国库卡,令德国政界开始产生警觉。在主张对话的默克尔9月下台之后,德国对华政策将出现重大转变。

很少有人听说过IMST,这是一家只有145名员工的小型德国公司,专门从事卫星、5G和雷达技术研发。但上个月这家鲜为人知的公司出名了,因为德国政府阻止了该公司被中国军工企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的一家子公司收购。德国经济部认为,这笔交易代表着“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

一名德国官员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这笔交易出售的是什么?是一项中国没有的关键技术……为什么会被出售?因为有一个缺口中国要填补。目标不仅仅是武器,还有高科技、德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各个领域。”

IMST交易的取消表明越来越多不信任笼罩着中德关系,这也为担任了15年总理的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最终退出政治舞台后,德国对华政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默克尔代表了西方与中国修好的旧理想,即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将鼓励北京方面进行政治变革,并转向自由主义和西方价值观。“以商促变”(Wandel durch Handel)多年来一直是德国政策的一个关键信条。

然而,默克尔的路线在许多德国人看来越来越过时。社民党(Social Democrats)外交政策发言人尼尔斯•施密德(Nils Schmid)表示:“默克尔方面丝毫不愿改变,但在她下台后,对华政策肯定会变得更加富有活力。”社民党是默克尔大执政联盟中地位稍逊的伙伴。

欧洲对中国的态度正处于重大变化之中。欧盟刚刚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一项等候已久的投资协议,这对中国外交和欧洲商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胜利。该协议是在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6个月期间达成的。

但欧盟也越来越担心其所谓的“威权国家”——如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呼吁与美国即将上台的乔•拜登(Joe Biden)政府建立一个更强大的联盟,以在全球治理中维护民主国家的利益,将特朗普时期的许多摩擦搁置。而这一切将在欧洲演化出怎样的局面,关键看德国。

研究机构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驻柏林分析师诺厄•巴尔金(Noah Barkin)表示:“民主国家之间将会讨论威权政权的威胁,无论是来自中国、俄罗斯还是其他国家。如果德国要参与这场讨论,它将感受到来自盟友的巨大压力,要求它更多地发声,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尽管一些德国政界人士想要在人权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但另一些人担心这会影响到那些在利润颇丰的中国市场中开展业务的德国企业。

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大量购买德国汽车和机器,德国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获益颇丰。截至2018年,中德间贸易额已达2000亿欧元,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默克尔的赌博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式的经济“脱钩”对德国来说永远不具备可行性。默克尔强烈抵制像冷战时期西方对苏联那样、将中国视为敌手的任何倾向。中国欧盟商会(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德国商人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如果我们两个大洲的民族、人民、公众舆论等东西都渐行渐远,那就成问题了。(这)跟苏联不一样,我们跟苏联基本上只共享边界,但没有其他共同利益。我们与中国不接壤,但我们共享着庞大的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利益。”

您已阅读24%(1315字),剩余76%(42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