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求生”与“管控”——破解青春期迷思

徐海娜: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对控制的敏感?他们希望父母“不存在”吗?共情、不缺席的爱及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好帮助孩子成为独立个体。

年幼孩子的父母经常羡慕那些孩子已经上了中学的父母,觉得到那个时期,父母应该可以算是“解放”了。随着孩子的长大,到了上中学的阶段,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一个跃升,父母要操心的生活琐事就会不再那么多。可是,当我的孩子也步入青春期的时候,我反而觉得心更累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我身边很多父母都有同样的烦恼。孩子好像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管控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林林总总,有的还闹到了寻死觅活的地步!面对青春期,父母们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两种倾向,在不断冲突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既想“求生”,又想“管控”。

曾经在奥巴马时期就任为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部第一位女性部长的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也曾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文章中,开诚布公地指出,引发她在权力巅峰全身而退的导火索就是她那时候14岁的儿子。她说那时候,儿子习惯性地不交作业,扰乱课堂秩序,而且对任何想帮助他的成人都冷若冰霜。可见,面对青春期,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父母都有大量的烦恼要面对。就连身居高位的斯劳特也要在有重要会议的时候,接到紧急电话后匆忙赶回家处理孩子的突发问题。我的一位网友是广州巴蓝思教育机构的发起人邝其昌,他也曾经感叹很多父母都找过他咨询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他们说感觉孩子们步入青春期之后变得越来越“不可控”。

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很喜欢在闲暇时,坐在图书馆里看书。那时候,书架上有一本书的标题叫《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册》,作者是彭菊仙。当时我的孩子还未到青春期,我看到那个标题觉得很诧异。虽然之前已经有朋友告诫过我,青春期很难搞,我也学过一些关于青春期大脑和神经发育的理论知识。但是当时还没有切身经历的我心想,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严重到需要考虑如何“生存”的问题吗?可是,当我自己的孩子也进入了青春期的时候,身边又有很多同样的父母和我倾诉他们的烦恼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如今“少子化的时代”,面对青春期,父母们的心累程度和寻求亲子关系改变的欲望真的是可以用“求生欲”来形容的。但是当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时,我们需要的将不是从父母自己的视角出发的“求生”欲求,而是对青春期孩子们的理解之上的共情。

您已阅读20%(913字),剩余80%(35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