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为什么如今炫富不能引发社交媒体刷屏

刘远举:嘲笑弱者,是因为不愿意被打上弱者的标签。批评富者,会被认为仇富,而仇富往往会被人与穷困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要去体验搬砖小妹的一天,我瞒着家里人潜入自家的建筑项目。现场所有人不知道我是集团大小姐。”近日,富二代曹译文的一则视频引来了愤怒。这段视频的标题是,《累吗?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从这个标题就不难看出,视频对普通打工者的轻佻、冒犯,以及想故意调动愤怒的目的。

曹自己名下就有两家公司,都是文化类、IP类的,也有聚集网红的MCN类业务。她亲自上台,不像“拼团名媛”那样拼酒店拼下午茶,以“实力”赢得粉丝。以财富吸引粉丝,这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很效。这么做既收获虚荣又能带来流量赚钱,何乐不为?

曹的整个角色,都是朝着建立反差、调动情绪去的。讽刺的是,她能高效的调动情绪,正是她所接受的政治课本的教育,即便她从小出国读书,也仍然浸淫在这个语境中,她熟悉这个语境,驾轻就熟。她在不断强调大小姐身份的同时,能自然而然的顺口说出“工头的评价,都带着资本主义的酸臭味”。

曹的行为只是整个社会趋势中的一个显例。这个趋势就是,社交媒体时代不仅会放大贫富差距,而且富人似乎会有意识享受其中的虚荣,毫无禁忌。

社会的真实基尼系数与感受的基尼系数,其实并不相同。很多人回忆过去,觉得那是一个很平等的时代。但实际上,那时农民、城市居民以及社会各基层的差异非常大,但由于相互隔绝,所以感知到的基尼系数小于实际基尼系数。

在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把各阶层都曝光在一个大广场中,聚光灯之下,顶层光鲜亮丽的一面更加突出,以前那种各自隔绝的状况不复存在。

您已阅读22%(616字),剩余78%(224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