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

信用市场违约“涟漪”平稳化

胡月晓:信用违约增加,并不会改变中国“宽信用”发展的态势;中国结构性政策改善流动性结构的效力正在呈现,货币政策正常化也将得到延续。

2020年10月末以来,中国信用市场的违约情况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并非违约规模的突然快速上升,而是违约主体的变化,即高评级国企接连发生违约。2020年2月,北大方正集团违约;11月,永城煤电违约;两家机构违约金额分别超过了人民币300亿和200亿。尤其是11月份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违约,不仅违约金额大,实质违约和触发交叉违约规模合计达207.1亿元,而且违约前主体评级为3A,债项评级大部分也为3A(除无评级外,短融CP为A-1)。央企(北大方正为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企的巨额债券先后违约,国企+高评级的“免险”标签,震惊了市场,也打破了市场对国企和高评级债券的信仰!

1.最后的“刚兑”信仰破灭

债券的“刚兑”信仰实际上自2014年就已到摇,2018年后已彻底打破。2014年虽然是中国债市“大年”,但也被市场认为是“中国信用元年”。2014年共发生5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12.6亿;虽然违约债券只数和规模虽然较少,但当年的超日债违约事件影响深远,使得信用风险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刚兑”概念被打破。2015-2016年间,中国债券市场上的违约只数和规模继续提升,但市场反应平稳;2017年,债市违约只数和规模的双下降局面,使得市场认为中国信用风险增长已到拐点,风险暴露情况已趋稳定。

然而,受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尤其是国内监管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抑制资金空转的“脱实向虚”行为,资管新规对金融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等,热衷于高杠杆搞资本运作套利的企业高风险行为受到限制,客观上亦使得违约再度暴增。2018-2019年间,中国债市的信用违约事件再度暴增:2017年,中国债券违约只数为48,2018年、2019年分别为164只和211只;2017年中国债市违约规模为380.5亿元,2018年、2019年分别为1529.3亿和1841.4亿元,均分别增长了4倍左右。中国信用市场的“刚兑”早已不负存在。

但是,截止2019年,信用违约的主体大部分为民企,国企相对较少。2018-2020(截止11月15日)年间,国企违约只数为19、16、71,民企违约只数则为138、199、85;从金额上上,同时间段国企违约规模为人民币157亿、187.29亿、824.4亿,民企违约规模则为1328.9亿、1443.7亿和867.7亿。可见,2020年前,尽管中国债券市场已打破了刚兑,但发生违约的主要是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刚兑”信仰,仍然是存在的。结合一段时间内曾发生过的“国进民退”担忧,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信用市场上民企是受到歧视性对待的,因而也承担了中国经济调整的风险。可以说,2020年之前,尽管债市“刚兑”信仰已打破,但国企“刚兑”信仰仍然留存。2020年后中国信用违约状况,则彻底清除了市场的“刚兑”信仰;由于国企能公开发债的企业规模都很庞大,债务规模高,因而发生违约的事件也是“巨震”式的,从而导致了当前信用市场的“惊厥”。

您已阅读28%(1216字),剩余72%(312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