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理性泡沫时代的金融投资变化

胡月晓:负利率时代掩盖了西方资本市场功能泡沫的本质,让泡沫显得理性化。不过,只要是泡沫,不论理性与否,终归会破,问题是什么时候破。

泡沫的持久性、坚韧性和成长性,带来了“泡沫理性化”的市场认识,金融平稳取代经济增长成为西方宏调政策核心关注点,以及央行政策作用途径转向资产价格渠道,是“理性泡沫”时代到来的基础,资本市场上金融投资的“交易拥挤”现象成为常态。泡沫终归是泡沫,虽然可预见将来仍将延续,但终将湮灭。

“理性泡沫”时代来临

虽然泡沫无法量化,也只能是事后得到确认(一致公认),但人们总是能感受到泡沫的存在。言及泡沫,人们总认为是非理性的,即使经济繁荣阶段的资产价格高涨,市场也通常惯以“非理性繁荣”的称谓。这实际上是说经济周期是非理性的,在“泡沫”前固定地加“非理性”的前置语,并习惯性地捆绑使用,在2014年之前是市场约定俗成的惯例。

2014年是市场对泡沫认知变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2014年之前,市场认为危机后的非常态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和负利率,随着经济、金融市场的正常化,经过危机后超宽松货币状态一再延续和扩大,最终仍会退出,并回归正常化。然而,2014年尽管西方资本市场已恢复危机前“泡沫”水准,无论指数、估值、价格都回到了危机“非理性泡沫”状态下的水平,并延续了长久上扬的趋势,如美国标普500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价格,2008年危机前最高水准为2007年10月的1909.33美元,6年后的2013年10月恢复到了1908.24美元,并继续上涨,2019年12月为3203.04美元,当前最新数(2020年9月)为3526.65美元;美国标普500的席勒市盈率,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最高为27.55倍,危机发生后最低跌到2009年4月的14.98倍,在危机后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下于2015年初恢复到27倍,并继续维持了上扬趋势,2019年12月为30.33倍,2020年9月最新值为32.39倍。

您已阅读30%(741字),剩余70%(176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