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中国2060碳中和博弈

谭浩:围绕中国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承诺,各方将展开基于各自议程的博弈。如果缺乏实质性的推进,这一承诺的效果可能将适得其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月22日联合国大会发言中宣布中国将致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决定出乎绝大多数能源、环境观察者的预料。在这之前,“碳中和”在中国国家政策中鲜有提及,更勿论公布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时间。

碳中和是指经济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通过植树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净排放为零。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中国能源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刻转型。中国目前的碳排放占到全球碳排放的28%,约为美国的两倍,欧盟全体成员国总和的三倍,印度的4.5倍。目前植树造林在中国仅能吸收10%左右的碳排放量,而碳捕集封存技术还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因此所谓“碳中和”,将主要通过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至实现近零排放达成。

这就意味着在2060年以前,中国需要关停几乎所有的燃煤电厂,燃油车辆将在路面交通绝迹而全面代之以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航空和海运将主要依靠生物燃料、氢能等非化石能源驱动,城市供暖需要全面改为依靠电或生物质能源,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将大幅削减产量并全面使用清洁电力或氢气作为能源。天然气也将受到控制,因为目前实施的“煤改气”、“油改气”将无法让中国最终实现碳中和。同时,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不仅需要全面替代目前的燃煤发电,而且由于交通、工业部门的全面电气化,这些技术的使用规模和发展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过去20年内,中国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在政策强力支持下已经实现年均增速超过35%的超常规发展。尽管如此,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不含水力发电和核电)也仅占到中国总发电量的10%左右。当然在未来几十年中,能效的改进和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比例的下降将会有助于减少中国能源的总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现有化石能源的替代压力。

您已阅读30%(736字),剩余70%(167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