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疫情将促进中国国际教育对外合作

肖经栋:中国教育部新政允许中外合作高校招录部分出国留学生,这为中国国际高中的毕业生打开一道门。

因疫情原因,中国留学生出境求学受阻。近日,中国教育部推出新政,“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考核招录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出国留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为学生提供国内求学机会。”

早在去年上半年,一些上海、苏州的国际学校领导找到我,希望由宜校出面去调研中国九所中外合作大学是否会招收国际学校的毕业生。

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之后,次年宁波诺丁汉大学便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之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八所中外合作大学陆续创办。虽然创办时间均不是很长,但这些年中外合作大学发展比较迅速,办学质量在国内声名鹊起,因此引起了国际学校的关注。

我在一个月内,实地调研了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5所大学,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四所大学则通过线上的方式和招办负责人进行了互动交流。

通过调研,我发现,虽然有部分中外合作大学会采用境外大学的招生流程和标准,但核心仍然是通过高考体系招生,而不少国际学校的学生没有中国学籍或者即便有学籍参加高考,也没有竞争优势,最终导致国际学校的毕业生几无可能进入到中外合作大学就读。

您已阅读25%(586字),剩余75%(17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